歷史
濱州各地: 濱城   沾化   鄒平   惠民   陽信   無棣   博興   經濟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北海經濟開發區
滨州网
 
 
【濱州百名歷史人物】倉場侍郎游百川
游百川(1822-1895),字匯東,號梅溪,今濱城區中游村人。 游百川幼年喪父,家庭貧寒,自幼跟隨給人當傭人的母親在主人家生活。今濱城區山柳杜村的杜源是位教書先生。一天,杜源發現游百川在私塾窗外認真聽講。于是,杜源課間就同他聊天,發現他是可造之才。此后,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進行免費教育。游百川不負老師厚望,正直做人、扎實做學問,咸豐元年(1851年)考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進士,朝考成績優秀,入選翰林院。在翰林院中,游百川仍堅持認真學習,屢次考試均成績優異,晉升為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1867年),游百川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年晉升為掌福建道監察御史,成為執掌一方監察的主官。游百川曾經負責巡視東城,辦理過一些棘手的案件,得到上下好評。他還曾奉旨巡視西城,宗室的寬和、寬亮等多有不法行為,民憤極大,游百川不避權貴,奏請上司懲治他們,震動了朝野,尤為親貴所側目,一時有權勢的豪門貴族都收斂了自己的行為。 同治七年(1868年),游百川上疏建議嚴禁各省栽種罌粟,被皇上采納。他又上疏論內外官場積弊,主張嚴格執法。針對大清王朝官員貪腐成風、積弱積弊的社會狀況,游百川屢屢上疏,言辭激烈,但條理清晰,均得到皇帝的肯定和采納。 游百川的家鄉中游村本來在大清河之陽,土質肥沃。自從咸豐五年(1855年)夏天黃河從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之后,山東就成了黃河下游,游百川的家鄉也開始受到洪水的危害。大清河河道狹窄,容納不了黃河,河道淤積,十幾年間,河水逐漸溢出河床,山東沿河各州縣屢被水淹,民生凋敝。游百川擔任御史時,極力申請朝廷開挖河道、修筑堤壩、分水泄洪,并給予山東地方減免稅賦、發放救濟等優惠政策。 在是否堵口黃河的問題上,朝廷逐漸形成兩派意見,南方的官員主張從山東入海,而山東的官員則主張堵口,堅持仍從江蘇入海。河道總督文彬、山東巡撫丁寶楨等極力主張恢復從淮陰、徐州故道入海,同治皇帝舉棋不定,命朝廷重臣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游百川觀點持中,他認為不管南流北流,都要以民生為本,抓緊時間決策,不能久拖不決。然而,清朝財政困難,如何治理河道便一直拖了下來。官府不作為,沿河的百姓迫不得已,只好自己修筑村莊周圍的圍壩,俗稱民堤民埝。但是,這些圍壩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不僅斷斷續續而且質量較差,根本抵御不了洪水,經常垮壩。對此,游百川耿耿于懷,一直掛念。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皇太后結束垂簾,同治皇帝親政。為孝敬母親,使其頤養天年,同治決定重修圓明園,一時輿論沸騰,御史沈淮首先上疏諫阻。同治皇帝特別宣示孝養母親的意圖,并決定采取節儉辦事的原則,不鋪張浪費。游百川緊隨沈淮上疏,被同治皇帝召入皇宮嚴厲訓斥。游百川侃侃而談、毫不退避,以國家艱難為正題,正言申辯,連同治皇帝也感動,遂改變了重修圓明園的想法,他的正直之名更加轟動朝野。 光緒二年(1876年),游百川晉升給事中。不久,游百川的母親去世,他照例回鄉守制。光緒五年(1879年),游百川孝期滿,回京補授為湖南衡永郴桂兵備道。他發現衡州一帶鴉片流毒甚廣,染毒者極多,當即出告示嚴禁吸食,違者嚴辦,并命令制藥解毒。當地百姓無不稱贊。次年,游百川晉升為四川按察使。光緒七年(1881年),又被提拔為順天府尹。所到之處,他均以勤政、廉潔為人稱道。 光緒八年(1882年),游百川升任戶部倉場侍郎。是年秋天,黃河在歷城桃園決口,河水由濟陽入徒駭河,經商河、惠民、濱州、沾化入海。徒駭河北岸洪水漫溢,侵及陽信、海豐等縣,利津沿河村莊皆被水淹,死者難以統計。 光緒九年(1883年)夏季,黃河水漲溢,齊東、濟陽、惠民等縣皆被淹,山東全省黃河決口50余處,43縣被淹,淹死人口不可勝計,災民成群流落北京等地,苦不堪言。山東告急,慈禧召見大臣,要求大臣們保舉治黃能臣。于是,游百川上《應詔薦疆臣,吁懇簡調,冀救民災,并臚舉所知以資采納》的奏章,舉薦浙江巡撫陳士杰任山東巡撫,同時,游百川還舉薦了其他十余人。這是游百川圍繞黃河治理的第三次奏章,該奏章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年底,朝廷派游百川馳驛前赴山東查看情形,妥籌具奏。接到圣旨后,游百川不顧年高體弱,頂著凜冽的北風,冒著滿天的飛雪,立即出京,在德州過了春節。他騎馬從濟南溯河而上,到達河南銅瓦廂決口處,再順河而下,一直親自巡視到河口,詳細勘察兩岸情況。在惠民縣清河鎮時,這里離他的老家濱州中游村僅有30余里,可以見到村里的裊裊炊煙。他發現這里的民房倒塌很多,當即命令惠民縣知縣沈世銓立即清查戶口,發放救災銀兩。游百川忍住對故鄉的思念,馬不停蹄地沿河巡查。他到達利津縣,與山東巡撫陳士杰會合,一起由鐵門關乘船入海考察黃河入海口。游百川從海上回看黃河,再溯河而上,親臨所有的決口處,查勘每一處險工,督促各州縣地方官員賑濟災民,以工代賑堵復決口或修筑新的堤壩。他查看河防營,與河工和沿河百姓交流,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游百川不放心著名的惠民縣白龍灣險工,又折返白龍灣,在這里他又可以眺望家鄉中游村,可是他三過家門而未入。他與陳士杰親自走過黃河與徒駭河之間最狹窄的地帶,沿著徒駭河兩岸考察,白龍灣險工處的黃河離徒駭河最近處不足十里。他不僅要了解黃河,更要了解周邊的徒駭河、馬頰河。黃河與北邊的徒駭河、南邊的小清河是大致平行的河流,黃河南邊決口必沖入小清河,北邊決口必沖入徒駭河,所以,治理黃河就必須考慮小清河、徒駭河。 此次巡河,歷時兩個月,游百川繞著黃河奪大清河決口處至入海口,遍查兩岸,來回渡河七次,行程六千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游百川給朝廷上《遵旨察看黃河,謹將大概情形酌擬辦法事》。在奏章中,他飽含深情,歷數黃河決口危害的州縣,分析成災的原因,奏請朝廷緊急撥款撥糧對災民進行救濟。他提出了3條治理黃河的對策,一是疏通河道,二是分減黃流,三是修筑臨河堤。此外,他還奏請加修遙堤,這是游百川的創舉。在距離大壩十數里甚至幾十里外修遙堤,與大壩平行,遙遙相對,給了百姓心理上極大地安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游百川巡視黃河期間,京城糧倉盜竊、冒領、私運、虧空等弊端凸顯,皇帝急令游百川即可回京整頓倉務。回京后,游百川全力以赴投入到糧倉的整頓之中。光緒十四年(1888年)初,游百川患中風,下半年仍未痊愈,遂提交《奏為假期屆滿病仍未痊懇恩賞準開缺調理》,向皇帝請假開缺,光緒皇帝未予批準。游百川因疾病纏身,疏于管理,更加倉場積弊太深,各個糧倉事端頻發。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糧倉屢次被偷,皇帝再次下令興廉、游百川嚴查。光緒十六年(1890年),因米倉數量短缺,皇帝再次令興廉、游百川嚴查。在皇帝的壓力之下,游百川不得不帶病嚴查,查結一起,又發生一起。是年九月,興廉、游百川提交《祿米倉盤有虧短,謹將該倉監督參處,并自請議處》的奏折,承認糧倉虧空,監察失職,并自請處分。奏折中特別表明,游百川現請病假未克,是在帶病堅持工作。光緒十七年(1891年)初,都察院核查之后,向皇帝提交奏折,嚴厲地指責了興廉、游百川監管不力,光緒皇帝閱后大怒。隨后,吏部以失職的緣由將游百川免職。 游百川晚年思想守舊,反對修鐵路,認為是勞民傷財。他入選翰林院,儒學功底深厚,罷官回家后,先后被聘請主持濟南濼源書院、東昌府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年事已高,返回家鄉,不久病逝。 游百川自小跟隨老師杜源學習,他不忘師恩,對老師十分尊敬。每次路過老師的村莊,提前8里路就下轎步行。杜源字左泉,游百川有《哭杜左泉師》,展卷淚盈巾,表達了對老師的懷念,不墜青云志,高風獨慕真。緣慳游宦日,愁老著書身。政論崇崔實,憂懷托杞人。稿遺長恨在,展卷淚盈巾。 游百川長相英俊,有山東銀娃娃的美稱。他一生勤儉,墳墓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平掉,陪葬品極少。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直言。《清史稿》評論說:游百川等阻修圓明園,謇謇負直諫名,良不虛也。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08-25【濱州百名歷史人物】軍機大臣杜翰
09-04“兵學圣典”孫子兵法寫成于濱州惠民
08-29山東:珍貴古籍文獻有了展示新陣地
08-17高尚真人劉卞功
07-31濱州市公布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7-31到濱州方志館,來一場人與城互動的探尋之旅

 
更多歷史上的今天
 

11-30濱州杜氏家族舉行首屆祭祖大典暨杜氏祠堂落
11-28沾化汽車新站正式啟用,城鄉公交一體化同步
11-28濱州市沾化縣舉行撤縣設區成立大會
11-25愉悅家紡一項技術成果獲“科學技術進步獎(
11-25濱州市對接京津冀加快科學發展懇談會在京舉
11-22中國海洋人才市場(山東)濱州分市場揭牌儀
11-19魯中運達保稅物流中心正式揭牌

更多惠民歷史上的今天
 
"在知愛建 檔說惠民" 1950年渤海區勞動...
惠民縣超額完成1995年財政收入
孫武書院竣工
更多扒著門縫看歷史
 
“走進兵圣孫子”系列展播--孫子故里 古...

04-27“走進兵圣孫子”系列展播--兵圣黃河出
04-19《追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
04-19《追憶》后 記
04-19《追憶》以滿腔熱血灌溉摯愛故土⑦了卻...
04-19《追憶》以滿腔熱血灌溉摯愛故土⑥春風...
04-19《追憶》以滿腔熱血灌溉摯愛故土⑤十年...
04-19《追憶》以滿腔熱血灌溉摯愛故土④創業...

 
親歷●見證 史海鉤沉 名人鄉賢 紅色記憶 文史動態
 
清明寄追思 緬懷隱蔽戰線英烈錢壯飛
《渤海公安》創刊號——珍貴罕見的山東老解放區紅色文獻
眾所周知,渤海區是1944年初由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并而成的一個戰略區,地當今河北滄州,山東濱州、東營、德州三市全部(或大部)及濟南、淄博、濰坊三市部分縣(市)區。當年,它與膠東、魯中、魯南、濱海四區并稱為我黨領導下的山東五大戰略區。它西枕津浦鐵路,東北瀕臨渤海,北到天津南,南跨膠濟鐵路西段,下轄40余個縣市,鼎盛時期人口達1114萬,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1950年5月,渤海區奉命撤銷。在這塊富有優良革命傳統的土地上,曾先后出版過多種紅色書刊。歲月冉冉,時過境遷,能完整保存至今者日漸珍貴罕見。這里試將筆者收藏多年的《渤海公安》創刊號略作探討,以饗讀者。筆者手中這份《渤海公安》創刊號,半月刊,1948年7月16日出版。由渤海公安編委會編輯,渤海區公安局出版,32開,29頁,豎版、無印量、無定價。封面刊名上欄印有“澄清思想·領導學習·研究政策·提高業務”16字,或可看作該刊辦刊宗旨。左側框內印有“秘密文件·嚴密保存”八字,稍往里有手寫的毛筆字“周局長存”四字,下方當為刊物編號——“123”(由此可推知其印量不大)。從其封面裝潢設計看,是紅色為主,目錄部分亦有三篇文章特意紅字印刷,以祝賀刊物的問世。內文亦無一處花紋、欄飾等。當然,由于其創刊號倉促問世出版,至少有七處印刷錯誤,后由人工用鋼筆字一一改正。翻閱該創刊號可知,其主要內容,首先刊登時任渤海區黨政軍首長為該刊的題詞(皆印刷體),依次是:(一)中共渤海區黨委書記張曄題詞:“保衛干部應該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不斷鍛煉自己的黨性,密切聯系群眾,積極提高業務,努力為黨工作。”(二)渤海區黨委副書記劉格平題詞:“做一個良好的保衛工作者,首先必須做一個良好的共產黨員。”(三)渤海區行政公署主任王卓如題詞:“保衛工作,是黨的一把寶劍;要使這把寶劍擊中敵人,而不誤傷自己,就必須努力學習,并正確地執行黨中央的路線與政策。”(四)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廖容標題詞:“在夏防工作中,保衛工作應該起耳目作用。偵查匪特、配合清剿、為勝利完成夏防任務而斗爭!”其次為《創刊詞》,以及《毛主席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全文提要·學習筆記(連載)》(君遠),《從禹城事件說起》(神盾),《關于執行政策的幾點意見》(復初),《訓練班查整中的錯誤》(昔鋒),《×城軍統組織破獲的經過》(金庸),《略談軍統》(草禾),《一個神水案件的審訊》(李杜),《神水與迷信團體》(白水),最后是《信箱》《編后》。粗覽《渤海公安》創刊號,感覺有這樣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緊密圍繞全區公安工作中心這一主題。誠如“創刊詞”所言:“由于六月(渤海區)公安會議的建議,經過區黨委和行署的批準,我們這個刊物——《渤海公安》今天創刊了。六月會議的全體同志,對這個刊物的要求是:澄清思想、領導學習、研究政策、提高業務。大家還希望,區黨委社會部和行署公安局,能經過這個刊物與各地同志取得更密切的聯系……這個刊物恰好在我黨二十七周年紀念日的前后籌備并出版的。我們要牢記黨中央宣傳部的指示:‘全黨今天的任務,就是堅決地正確地毫無保留地執行我黨中央的全部路線與政策,克服一切離開中央路線政策的傾向和無紀律的傾向,以便盡可能迅速地達到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現在正是夏防開始的時期。這一時期,渤海人民賦予給我們的任務,是加緊夏防、剿除匪特、保證人民利益,鞏固社會秩序,以便發展生產,支援前線……”作者簡介:劉曉煥,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山東黨史專家庫”專家等職;李強,山東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研究員。
洛陽營營長張明
1925年5月,張明出生于今鄒平市臨池鎮北山澗村的一個貧苦的農家。少年時他勉強讀過4年書。1938年5月,年僅13歲的他在家鄉參加八路軍,曾任山東縱隊3支隊1營營部勤務員,115師政治部戰士劇社宣傳員,中共魯南區黨委文化干事,115師政治部魯迅藝術大隊學員,魯南軍區政治部青年干事,特務連文化干事,趙博縣六區區中隊副政治指導員,5團1連副指導員等職,先后經歷了鄒平于家河灘突圍、膠濟鐵路遭遇戰和日寇大掃蕩等戰斗。1942年至1943年,張明參加了攻打魯南城前、白彥、新莊、石城、高山等十余次戰斗,多次擔任突擊隊隊員,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1944年,他任魯南軍區5團1連政治指導員,多次率領突擊隊完成戰斗任務。1945年8月,日軍投降,山東軍區統一整編,魯南成立第8師,張明任23團1營1連指導員。1946年1月,國民黨部隊沿鐵路北進,張明奉命與連長帶領部隊炸掉臨城南郊的鐵橋。在連長的火力支援下,他帶領一個排奮勇沖上敵人的鐵甲列車,爬到敵人火力最猛的第三節車頂上,從射擊口扔進手榴彈,迫使車內的敵人繳械投降。完成任務后,張明又率領部隊24小時急行軍160里,參加攻占郯城縣泉源村的戰斗。戰后,張明以他在1連的16次戰斗,特別是泉源一仗,被全團上下一致評為戰斗模范。1946年初,國共談判停止內戰。團里在微山湖舉辦干部輪訓隊,由張明擔任指導員。輪訓后,張明被提拔擔任營副教導員。1946年12月,國民黨向蘇北、魯南解放區發動進攻,上級決定首先在宿遷北殲滅敵整編69師,而攻克敵人制高點峰山的任務就交給了1營。晚上,由張明帶領1連作為突擊隊開始連續向敵人陣地發起進攻。經過3次沖鋒,全營傷亡過大,天色將明,時間緊迫。危急時刻,張明將剩余的戰士分成兩部分,一少部分在正面繼續進攻,而他則率領30多名戰士從側后突擊,頭部受傷后,仍頑強地帶領戰士們沖鋒,終于最先到達山頂,為取得全殲敵整編69師、師長戴子奇自殺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峰山戰役,該營的正副營長也都負傷住院,張明被送進野戰醫院,取出了頭部的彈片,未及傷愈,因為營里沒有負責人,他帶傷返回部隊參加魯南戰役。1947年初的魯南戰役是殲滅敵整編26師的戰役,該師為蔣介石的嫡系,全部美式裝備,配備有炮團、汽車團和坦克營,其師部駐扎在馬莊。上級領導決定直取馬莊,張明主動要求率領所部為突擊隊。戰斗中,他的右腿又中了敵人坦克上的機關槍子彈,倒在血泊里不能站立,戰友們要把他抬下去,可他堅決地說:“我不能下去,我爬也要爬進敵人的師部!”他趴在地上向前爬著繼續指揮部隊攻擊,直到再次受傷。魯南戰役后,部隊整編為華東野戰軍,8師屬于3縱,張明升任8師23團1營教導員。他率部參加了粉碎敵人重點進攻山東的戰斗,在泰安戰役中,他與敵人進行了白刃格斗并連續取得了勝利。1947年夏天,在濟寧戰役中,張明又負重傷,不得不住院治療。出院后,張明由教導員改任營長。194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洛陽戰役。洛陽守敵是國民黨第206師,師長邱行湘,是蔣介石的嫡系,其部隊號稱御林軍,而洛陽則有“金城湯池”的美譽。縱隊領導將全軍最艱巨的突破東門的任務交給了張明,他發動全營調查敵情,開展軍事民主,作了周密部署。總攻開始后,他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站到連長的位置上,親自帶領連隊不斷地進行爆破、沖鋒,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為穩定軍心,仍堅持不下火線,連續組織爆破和突擊,堅持指揮戰斗。他率部首先突破東門,并迅速組織部隊進行防御反擊,擊退了國民黨守軍的瘋狂反撲,為后續部隊開辟了道路。戰后,華東野戰軍特授該營“洛陽營”榮譽稱號。張明本人被授予華東二級人民英雄和華東甲級戰斗英雄稱號。洛陽戰役后,張明相繼參加了開封戰役和濟南戰役,每次都是啃硬骨頭,打最艱巨的仗,張明每次都親臨一線率領戰士們沖鋒陷陣。淮海戰役中,在著名的攻克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斗中,仍是張明率領的“洛陽營”擔任突擊隊,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他們硬是將黃維兵團最精銳的號稱“老虎團”的敵人徹底消滅了,張明和他的“洛陽營”成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代名詞。鑒于張明在開封、濟南、淮海戰役中的貢獻,第三野戰軍將他從二級人民英雄晉升為一級人民英雄。隨后,他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寧波戰役,攻克舟山列島戰役并在那里駐扎了下來,歷任22軍65師195團參謀長、副團長。1950年9月,首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些戰斗英雄都是經過投票選舉出來的,都是戰場上九死一生,屢立功勛的戰神,總共350名。22軍65師195團副團長,曾是著名的洛陽營營長的張明不僅被選為代表,而且在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后,張明參加中國訪蘇青年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學習。歸國后,張明又到全國進行巡回講演,一時間,洛陽營營長張明的名字響徹全國。1951年底,張明回到舟山列島的部隊,擔任22軍65師195團團長。1956年任22軍65師師長,1961年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此后,歷任定海守備區司令員,普陀守備區司令員,岱山守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參謀長,60軍政委,60軍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紀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張明是優秀的文化戰士。在攻打洛陽之前,作為戰斗英雄,又是突擊營的營長,更作為模范通訊員,新華支社和縱隊的報紙都約他寫幾篇新聞稿件。他寫的《桌上的表》一直被譽為新聞名篇,被收入課本和多種集子。張明戎馬一生,馬背上、油燈旁、燭光下,發表了20多萬字的新聞稿件。他不僅寫短篇,也寫長篇,先后寫作出版了《英雄的記錄》《訪蘇記》《洛陽營》和《鋼槍鐵筆錄》等著作。張明一生經歷100多次戰斗,其中知名的40多次,他負傷16次,其中有15處終身疤痕。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8年7月離職休養。2001年3月16日在南京病逝。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發生在醴泉寺的紅色故事
濱州日報/濱州網綜合 1937年12月23日,日寇從臺子鎮強渡黃河,一路燒殺搶掠直撲鄒平。國民黨政府棄城,時任鄒平實驗縣縣長的徐樹人等南逃。12月24日,鄒平、長山(長山鎮)、齊東(魏橋鎮)相繼淪陷,醴泉寺被戰爭的陰云籠罩。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早年參加革命的南陳村青年張永忠,接受黨組織的指示,回鄉在醴泉寺山門前大戲臺召開附近村民大會,動員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抗日打鬼子。醴泉寺方丈靈山法師是一位愛國高僧,他率領全部僧眾到會場,聽張永忠作抗戰宣傳報告。靈山法師對眾僧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寇侵我國土、殺我人民。佛門弟子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當下若能消滅一個鬼子,就是挽救多個人民,以殺止殺,自古有例。從今往后,醴泉寺的弟子愿意抗日的可參軍,愿意還俗的可回家。”會后,有四位醴泉寺弟子跟隨張永忠參加了八路軍,其余僧侶陸續還俗回家,后來寺里只剩下靈山方丈和他的二弟子光聚、徒孫緒合。國共兩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后,在醴泉寺范公祠組建了抗敵后援會。靈山法師全力支持后援會的募捐工作,除了按醴泉寺地畝捐之外,醴泉寺的香火收入也基本捐給了后援會用于抗日。由于南陳村地處偏僻,醴泉寺三面環山,非常適合部隊修整訓練。章丘的抗日義勇軍李曼村部和翟玉蔚的隊伍兩次來醴泉寺休整。靈山法師都給予最大程度的協助,李、翟兩部人馬對靈山法師很感激。靈山法師卻說:“你們殺鬼子,保護鄉民,醴泉寺理應支持你們。”國共兩黨分裂后,青陽鄉多數村民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群眾基礎好。醴泉寺、南陳村、化莊村、東窩駝村一帶成了八路軍三支隊的抗日根據地。1938年春的一天,吃過早飯后,靈山法師跟往常一樣到南院子察看菜園和飼養的牲口。他剛一進院,馬棚里大紅馬就昂首長鳴。靈山法師來到馬前,用手捋了一下馬腦毛說:“為啥這樣叫?”這時,弟子光聚從前大殿跑來告訴他:“八路軍的首長馬耀南來了。”靈山法師恍然大悟,對著馬說:“呦,原來是你的主人來了。”說完就跟光聚去見馬耀南。一個是投身救國的抗日英雄;一個是愛國愛教的高僧。兩人相會,頓覺投緣,兩心相印,暢所欲言。倆人從客堂信步來到了南院子,剛一進院子,大紅馬又是昂首長鳴。馬耀南見大紅馬膘肥蹄大、锃亮的棗紅毛一色無染,暗贊:“好馬。”靈山法師此時說:“好馬配英雄,大紅馬就送于將軍,馳騁疆場殺敵吧!”馬耀南堅辭不受,靈山法師說:“你來醴泉寺,大紅馬兩次長鳴,說明你與它有緣,它若能載著將軍殺鬼子,是它的造化。下世定能為人,造福社會。”馬耀南見靈山法師態度誠懇,就同意收下。光聚深深地被師父“愛馬贈英雄”的愛國心所感動,回寺后選擇了還俗,回鄉參加地方抗日武裝。1938年,八路軍三支隊在醴泉寺轄院黃華山涌泉庵,秘密建立了兵工廠和后方醫院。兵工廠利用土法自己制造槍支,獲得成功后,規模擴大至醴泉寺。寺的南院建有7盤紅爐搞鍛打,泰安殿安裝兩部機床做精密件,大雄寶殿安裝兩部專制槍管的機床。廠里有一百多個工人,廠長叫張靈武,與靈山師徒關系極好。1939年4月6日,100多個日偽軍“掃蕩”長白山區,他們從西董鄉翻山占領了東窩陀東山,用小鋼炮襲擊附近各村。察知敵人的動向后,張靈武立即組織工人和醫務人員向南山轉移,并動員靈山法師和緒合和尚一快撤離。靈山法師說:“我們是出家人,不便與部隊一塊行動,還是繞道去柳庵吧。”于是,靈山法師和緒合和尚與工人們分手,翻山到達了杏林村柳家庵躲避。日寇用炮襲擊了各村后,就下山進了東窩陀村放火燒村。敵人知道了醴泉寺有八路軍兵工廠和醫院,就向醴泉寺開炮數發,見沒有反應,便沿著山路直撲醴泉寺。到了醴泉寺見寺內無人,就四處搜索,搶掠寺內珍寶、善本文物,然后向各殿房潑灑汽油燒寺。醴泉寺的殿房都是用上好的大木建成,一經點燃火勢沖天,無人敢救,焚寺大火一連燒了三天。日寇放火燒醴泉寺后,又去了涌泉庵,一陣搶掠古物之后,潑灑汽油點燃了涌泉庵南大殿,到了北大殿沒了汽油,日寇才收隊離去。幾天后,日偽軍重返醴泉寺,把未燒著的鄉學禮堂和范公祠大門重新點燃,把兵工廠和醫院的所有設備全部砸毀。靈山法師和緒合和尚回來時,整個醴泉寺一片焦土爛瓦,只剩唐代大佛和十幾通石碑立于廢墟之中。1947年初,當地實行土地改革。靈山法師認真學習黨的一系列文件和宗教政策,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于是,他把醴泉寺所屬土地造冊上交當地人民政府處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靈山法師和緒合和尚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改造。由于靈山法師是北京在冊弟子,北京佛協派人來鄒平找到他,要他去北京寺院工作。靈山法師深愛著醴泉寺道場,便以年老體弱為由婉拒了,繼續與緒合和尚一起參加南陳村農業社的勞動。靈山法師是佛祖“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忠實實踐者。1960年,靈山法師圓寂。南陳村父老鄉親都來到他家幫忙料理后事。鄉親們拜別法師遺容后,將靈山法師安葬在南陳西山和尚塋,實現了他“生生世世度眾生”的菩提大愿。2003年,鄒平把重建醴泉寺列為重要項目。2004年5月,醴泉寺正式重建。2006年,新建醴泉寺圓滿竣工,大雄寶殿兩側是東西配殿,西配殿立有唐志公碑;大佛首經藝術家重塑,又恢復了呈半身如地涌出的大佛爺。重建后的醴泉寺,氣勢規模勝過歷史時期,香火依然旺盛。2013年,醴泉寺最后一位僧人緒合師傅去世,享年89歲。(參考資料《鄒平縣志》《千年古鎮青陽》)
邊聯中隊:一支戰斗在白云山區的抗日武裝
濱州日報/濱州網綜合 80年前的鄒平臨池白云山一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響應我黨的號召,組成了一支威震白云山區的抗日隊伍,以血肉之軀與侵華日軍展開殊死拼殺,保衛了我們美麗的家園。這支英雄的抗日武裝,就是“邊聯中隊”。1942年之前的白云山東麓地區,沒有成建制的抗日武裝,只有零散的抗日活動。而這片地區由于距離日軍控制的重要運輸通道膠濟鐵路咫尺之遙,成為日軍重點防控地區,這里遭受過數次慘無人道的“掃蕩”。在膠濟鐵路與白云山之間的東臺、西臺、北臺、呂家等村,先后多次被日軍縱火毀村,眾多無辜群眾慘遭殺害。僅在1938年農歷二月的一次燒殺搶掠中,東臺村的數百間房屋悉數被日軍燒毀,23人遭到慘無人道的殺害。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牽制膠濟鐵路周村至王村路段的日軍力量,我黨領導的清西軍分區派出時任某連連長的李治瑞和政工干部王文會,來到白云山腳下的東兌村,發展抗日武裝。李治瑞,臨池東兌村人,1938年加入革命隊伍。他回到家鄉后,立即開展工作,動員本村青壯年李光豐、王德鴻、李光恩、李光惠、李光照、李光耀、李光華、王德水、李治泉、李光泰、王德萃等11人,于1942年農歷6月率先在白云山東麓一帶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之后,他又動員、吸收了附近西兌村、梁家村、北園村、大洞村、小洞村、大房村、小房村、呂家村等數十個村莊的群眾加入進來。只有31戶人家的東兌村,其中29戶人家有人加入了抗日隊伍。在上級黨組織和清西軍分區的指示下,他們動員合并了在白云山一帶活動的一支雜牌隊伍,在白云山東麓正式組建了抗日武裝“邊聯中隊”。后來,上級黨組織又派來富有對敵斗爭經驗的劉寶英擔任指導員,使這支新成立的抗日隊伍逐步發展壯大。邊聯中隊的成立,引起了駐守周村和膠濟鐵路日軍的恐慌,敵人多次組織力量對邊聯中隊進行圍剿和打擊。邊聯中隊則針鋒相對,利用熟悉地形,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拼殺,先后進行了幾十次戰斗,如南寺村突圍戰、奔襲臨池區公所、大房莊反圍剿、南河東闖敵營、北臺頭端碉堡、呂家莊炸火車、柱子山打伏擊、無影山拔據點、古城村碉堡捉俘虜等。在膠濟鐵路沿線駐守的日軍面對英勇的邊聯中隊惶惶不可終日,增修了大量防御工事,其中有一個碉堡就建在北河東村,東可以保護鐵路,西可以監視、鉗制活動在白云山區的邊聯中隊。針對這一情況,邊聯中隊經過詳細偵查和謀劃,利用呂家莊大集時日軍必出動巡邏的時機,派兵潛伏進空蕩蕩的炮樓,然后又在呂家莊一戶院子里埋伏了一個班的兵力。待敵軍巡邏返回時,邊聯中隊幾路伏兵同時開火,僅用了十幾分鐘便結束了戰斗。這場戰斗中,我參戰士兵無一傷亡,卻打垮了敵方一個排的兵力,并將碉堡一把火燒掉。這是邊聯中隊戰士們創造的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面對強敵,邊聯中隊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敢于犧牲的精神奮勇殺敵,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1945年8月,邊聯中隊奉命并入長山縣獨立營,后又加入解放軍野戰部隊,走出白云山東麓一帶,走向更加廣闊的革命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先后有86名臨池兒女壯烈犧牲,其中邊聯中隊有十幾人獻出了生命。近年來,臨池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有關邊聯中隊資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還多次組織攝影、書畫展覽,積極宣傳邊聯中隊的革命事跡。東兌村在邊聯中隊成立舊址立碑紀念,并成功申報為鄒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臨池鎮的革命教育基地。
更多文獻典籍
資治通鑒

11-30史記
11-30《資治通鑒》
11-30《資治通鑒》
11-30《資治通鑒》
11-30《資治通鑒》
11-30《資治通鑒》
11-30《資治通鑒》

更多濱州名門望族
【濱州名門望族】(48)鄒平北張家:鄒...

06-20【濱州名門望族】(47)鄒平石家:先祖...
06-16【濱州名門望族】(46)沾化吳家:民國...
06-11【濱州名門望族】(45)沾化蘇家:始祖...
06-09【濱州名門望族】(44)鄒平朱家:從千...
06-05【濱州名門望族】(43)鄒平馬家因馬骕...
06-03【濱州名門望族】(42 )惠民高家:惠民...
06-01【濱州名門望族】(41)惠民馮家:從江...

更多百姓自傳
吳寶章:青少年時代的六塊記憶碎片

06-06孫好銘:什么是軍人的勇氣、傻氣與霸氣
04-15楊玉美:我的入職故事
12-12姚連材:“撈不著唱戲,我心里的熱情沒...
12-12韓同彬:專注收藏20年 建起藝術館免費開放
12-12魏仁村:忘不了出生入死的戰友和那匹馬
12-12無棣三位農民趟著土坷垃追尋藝術夢
12-12常紅明:收藏糧票的苦與樂

 
 
關于濱州網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隱私保護 | 法律聲明
地址:濱州市黃河五路338號 濱州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魯新網備案號:201554303
魯CP備09072207號-3/違法不信息舉報中心/濱州網警/ 報警/ 網安備 371602020042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7120180038/ 視覺設計 濱州網設計工作室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郵箱: bzr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