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各地: 濱城   沾化   鄒平   惠民   陽信   無棣   博興   經濟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北海經濟開發區
滨州网
 
您當前的位置 : 歷史
講好“黃河故事” 弘揚紅色文化黃河文化
作者:張文     簽發日期:2023年07月18日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將保護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作為戰略定位之一,提出“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革命文化的豐富內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黃河流域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建設厚植家國情懷、傳承道德觀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園”。

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千年夢想。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山東渤海解放區,就留下了一段黨領導人民開展治黃斗爭的佳話,開啟了人民治理黃河的新紀元。回顧這段歷史,對我們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弘揚紅色文化和黃河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回望歷史中珍惜美好生活、增強奮進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黃河歸故之爭

1938年6月,為了阻滯日軍的西進,蔣介石下令扒決了鄭州北側花園口黃河大堤。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當局準備堵復花園口,讓黃河水流歸故道。國民黨當局的這一決定,表面上是為解除豫皖蘇黃泛區人民的災難,實質上是要“以水代兵”,淹沒和分割冀魯豫和渤海解放區,配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進攻。到1946年,黃河已經南流近8年,故道所經冀魯豫和渤海解放區沿岸舊堤防經戰爭破壞和風雨侵蝕已殘破不堪,河床內土地大部被墾為農田,有60萬人居住耕作其中,不先行復堤并遷移居民而引黃歸故,必將造成新的黃泛災難。

當國民黨政府準備實施黃河復道的消息從國民黨中央社廣播后,首先引起了黃河故道入海口處的渤海區人民的特別關注。渤海區參議會、行政公署、各救總會代表全區近千萬人民,馳電國民政府蔣介石,罄訴不移黃河理由,要求停止北移黃河故道;并于當年1月31日聯合召開防備水患的緊急會議,臨時成立修治黃河委員會,進行黃河歸故準備工作。3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事先未與解放區洽商的情況下,于花園口破土動工,正式進行堵口工程。中共中央隨即發表聲明,為了解除豫皖蘇黃泛區人民的災難,同意黃河回歸故道,但決不同意國民黨政府在下游未復堤即先堵口的行動,因為這樣勢必給沿黃故道區域的人民帶來黃泛災難。為此,解放區一方面向群眾及時宣布黃河歸故的消息,成立治黃機構,準備復堤;一方面抗議國民黨政府貿然堵口做法,申明了先復堤后堵口的主張。當時斗爭的關鍵是爭取時間,推遲堵口,加緊復堤,避免解放區遭受水害。

迫于社會各界正義輿論的壓力,4月7日,國民黨政府黃委會代表同中共代表和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代表在河南開封商談堵口復堤問題,初步達成《開封協議》。嗣后,又就復堤、浚河、堵口、河床內村莊救濟、施工機構、交通等具體問題達成《菏澤協議》。

協議一簽訂,解放區就準備制定具體計劃。4月15日,渤海區行署發布訓令,指出黃河歸故勢在必行,若不早為堤防,可能被其災害;要求軍民齊動員,迅速開展復堤自救,修復沿黃碼頭和渡河船只,做好黃河橫渡準備。

但是,在協議簽訂后的第二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繼續發布“黃河堵口復堤決定二個月同時完成”的消息,有意撕毀《菏澤協議》,不顧黃河下游人民的死活,提前堵口引黃歸故,以配合蔣軍發動內戰。渤海區黨政軍民及時揭露國民黨當局這種背信棄義的罪惡行徑,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反對國民黨政府無理破壞《菏澤協議》。

為徹底貫徹菏澤協議,5月18日,周恩來率冀魯豫解放區代表與國民黨政府水利委員會委員長薛篤弼進行談判,達成《南京協議》,規定下游急需復堤工程包括險工及局部整理河槽必須盡先完成,爭取6月5日開工;下游河道以內居民遷移救濟問題,從速核定辦理;堵口工程繼續進行,以不使下游發生水害為原則。

為執行《南京協議》,渤海區行署及時成立河務局(亦稱山東河務局,駐蒲臺縣城,由山東省民主政府和渤海區行署雙重領導),沿黃各縣成立治河辦事處;成立渤海區修治黃河工程總指揮部,下設西段、中段、東段指揮部及沿河各縣指揮部,負責民工的宣傳動員和組織工作,領導群眾完成治黃任務;成立黃河改故損失調查委員會,負責沿河居民損失調查及救濟工作;對修河工程進行實地查勘,繪制修工圖表。

自5月27日起,全區克服糧食、木材、資金、技術等嚴重缺乏和正值麥收農忙季節,勞動力十分緊張等困難,相繼動員組織沿黃19個縣20余萬民工上堤,開始了大規模的復堤工程。沿河各縣凡在18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子,均有受調修治河工的義務;沿黃群眾對修險所需磚、石、秫秸等料物,盡其所有運交政府,爭取早日完成復堤工程。為與敵人破壞作斗爭,沿黃河各縣均建立河防大隊,武裝保衛黃河復堤。至6月中旬,修補河堤殘缺、填塞壤溝獸穴的初步工程大體完成。至7月下旬,全區完成土方416.4萬立方米,第一期復堤工程大部完成,故道大堤得到初步恢復。

而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打算執行《南京協議》,蔣介石集團下令在花園口積極進行拋石堵口,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于6月21日完成了工地大橋的全部打樁工程。但因黃河水突然上漲,國民黨政府汛前堵口的計劃被迫中止。10月5日,花園口堵口工程復工。1947年3月8日,開始向故道放水,3月15日封口大壩完成合龍,黃河水全部向解放區內故道流去。

奮力治黃搶險

重歸豫魯黃河故道的滾滾濁流,于1947年3月21日流入渤海區濟陽縣境,流經楊忠、惠民、齊東、青城、濱縣、蒲臺、利津,至24日由墾利縣入海。5天內漲水4米以上,全區堤防吃緊,多處險工告急。此時正值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時期,他們妄圖利用黃河天險阻隔,壓迫華東野戰軍至膠東狹窄地區加以消滅。國民黨軍竟用炮火和飛機轟炸渤海區黃河堤壩,企圖制造新的黃泛區。渤海區黃河兩岸居民日夜冒著炮火和飛機轟炸的威脅搶修河堤,但仍然防不勝防,全區17萬畝土地及麥田被黃河水淹沒,損失財物不可數計。

渤海區民主政府緊急指示各縣河工隊、河防隊立即上堤搶險,看守險工,并號召沿河人民積極搶險復堤,獻石獻料,自救自衛。此后不久,黃河進入桃汛期,河水上漲,4月14日洪峰已到花園口。渤海區修治黃河工程總指揮部與河務局要求各縣成立防汛指揮部,星夜搶修加高險工堤壩,準備足夠修險搶險物料,按工情需要酌增常備民工,加強通訊聯絡,遷移河道居民。4月29日,渤海區行署與山東河務局在北鎮聯合召開沿河縣長及辦事處副主任會議,確定工程計劃以修險為主、修堤為副。鑒于修工備料任務繁重,決定沿河11縣以治黃為主、支前為副,地委成立支前治黃委員會,統一調劑配備人力,沿河縣成立治黃委員會,以統一人力物力。

會后,渤海區結合“人人立功、事事立功”運動,進一步掀起了治黃立功運動。自濟陽至墾利沿河11縣和靠近黃河的博興、廣饒、沾化、無棣、陽信、惠民、齊河、臨邑、商河、禹城、平北等11縣市,共計22個縣市,在各地黨政軍民主要干部領導下,10萬余修治黃河的民工和10余萬承擔運送料物任務的男女老幼,一齊投入治黃,歷時1個多月,至6月26日大部完成二期治黃計劃。這次治黃完成土方201萬立方米,運送3.9萬公方磚石、217萬公斤秸料。

7月,黃河進入汛期。沿河兩岸2.5公里至5公里以內各村莊,16歲至55歲男子一律編入防汛隊,平日輪流駐堤護防,遇險立即集合搶修;各辦事處所有干部、民工一律住在工地,不得擅離,隨時監視水情工情變化,遇有變化立即組織搶修整理。黃河歸故后第一個汛期多次漲水,黃河灘區100余村、25萬畝良田被淹,房屋倒塌2萬余間。渤海區堤防有43處險工因9年脫河,埽壩多已殘破腐敗,遇水相繼出險。當時搶險料物極端缺乏,又加國民黨軍隊和飛機乘機襲擊搶險員工,破壞河防工程及料物,共炸死治黃員工205人、炸傷100余人,炸死和搶走牲畜200余頭,炸沉運料船44只、炸毀運料車49輛,炸壞堤防數處及搶險物料、糧食等。

在這緊要關頭,渤海區黨委、行署及沿河各縣黨政軍民全力以赴,進行了緊張的搶險。大馬家險工搶險達1月之久,先后有15段埽壩吊蟄入水,大堤坍去大半,600多名搶險員工冒著敵機掃射,晝夜搶修,拋枕廂護大堤,終于轉危為安。道旭渡口是華東局等領導機關和部隊北撤渤海區的重要渡口之一。當道旭渡口兩側險工發生塌方時,渤海區四地委組織1000多名民工晝夜搶險,終于戰勝塌方,保證了道旭渡口的正常擺渡。

與此同時,還有魯南、魯中區黨委所屬部分機關,野戰軍兵站、醫院、工廠、學校,還有大批傷病員、殘廢軍人、干部家屬和隨軍民工,蘇北、淮北部分人員等眾多人員,亦由利津小街子渡口、惠民清河鎮渡口北渡黃河,轉至渤海區黃河以北地區安置休整。渤海區緊急調動力量,征集、調用、趕制船只,保證了40多萬軍民及大批物資順利過河。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率部于清河鎮渡口過黃河安全到達惠民城,并稱這次轉移為“攜萬民過河”。

在這次接待、安置外來軍民工作中,渤海區廣大群眾充分發揚了自我犧牲精神,把擁軍支前看作是義不容辭的光榮責任,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渤海區黨政領導機關精心組織,發動群眾,在完成繁重的支前任務的同時,集中全區人力、物力、財力,千方百計保障供給,充分發揮了渤海區作為華東戰場可靠大后方的積極作用。

伏汛期間,國民黨軍隊曾一度侵占黃河南岸,先后達42天。國民黨政府不但破壞《南京協議》,對渤海解放區內黃河復堤工程百般阻擾,還搶劫解放區復堤、搶險料物和工程糧,襲擊捕殺威脅治河民工,在黃河大堤上挖工事,破壞解放區的復堤和移民工作。廣大河工冒著生命危險與敵周旋,晚上施工搶險,發現敵情,放燈為號,迅速隱蔽;趁敵人晝來夜去之機突擊搶險;留守險工堅持搶護。渤海區黨政軍民團結戰斗,搶救了多處險情,保住了黃河大堤安全,奪取了防汛斗爭的勝利。10月下旬,黃河汛期安全度過,歷時一年半的黃河復堤修險工程勝利結束。年底,山東省河務局隆重舉行了黃河安瀾慶功大會,為各級治黃功臣舉行了隆重的授獎式。

渤海區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一面全力支援自衛戰爭,一面積極開展治黃斗爭,在300公里河堤與43處險工上,每天均有10萬到20萬的員工、民工搶險復堤。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共動用人工371.9萬個、土477.5萬立方米、石頭7.2萬立方米、秸料735.6萬公斤、木樁4.5萬根、麻繩1萬余條,動員大小車無法計數,物料總值30余億元(舊幣)。同時,想方設法粉碎了蔣機蔣特的襲擾破壞,夜以繼日地拼死搶修,終于戰勝了黃河水,戰勝了蔣介石水淹解放區的陰謀,保證了全區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衛了渤海解放區,使渤海區在解放戰爭中成為整個華東區的戰略后方,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戰爭。渤海區治黃的成功,也充分證明了人民力量的無比偉大,在偉大的人民面前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

講好“黃河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將其作為國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濱州是山東省重要的沿黃城市之一,黃河穿境90多公里,千百年來孕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同時,濱州地處原渤海區的中心區,作為革命老區,光榮地繼承了渤海革命傳統,在治黃興黃大業中矢志奮進,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增進民生福祉進行了長期奮斗。

時移世易,斗轉星移。7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界各層面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按照“除害興利”的方針,對轄區黃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開發,確保了黃河歲歲安瀾,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中央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先后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我們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進入新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已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時代價值。我們要立足本職,深入挖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豐富資源,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啟迪和治理觀念,努力講好“黃河故事”,尤其是講好濱州人民治理黃河、興利除害的故事,講好濱州人民保護黃河、開發利用的故事,講好濱州人民融入黃河、賡續文脈的故事,引導黨員干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聚焦品質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實擔當之行,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文脈上干出“走在前”的擔當,干出“開新局”的樣子。

編輯:閆曉亮
 
 
更多濱州頭條
宋永祥會見中國電力客人
11-02濱州市黨政聯席(擴大)會議召開
11-02李春田為濱州職業學院師生講授專題黨課...
11-02?李春田到濱州職業學院督導食品安全責...
11-02【視頻】《足跡》
11-021至9月份濱州市場主體獲30.15億元政策資...
11-02濱州“鳥巢”完成燈光和音響系統調試
10-31“愛我國防”濱州市大學生主題演講大賽舉行
更多濱州發布
新聞發布|濱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綜合施策...
11-02新聞發布|《濱州市進一步加強低速電動三...
11-01新聞發布|惠民縣公安局:持續深化“放管...
11-01新聞發布|惠民縣魏集鎮:圍繞“黨建統領...
11-01權威發布 | “身邊的變化--基本公共服務...
11-01權威發布 | “身邊的變化--基本公共服務...
10-31新聞發布|今年博興縣采取五大措施提升衛...
10-3111月11日—12日第十六屆中國牛業發展大...
更多濱州政務
濱州市體育局開展財務內部控制專題培訓
11-02濱州市黨政聯席(擴大)會議召開
11-02宋永祥會見中國電力客人
11-02人社政策問答——靈活就業人員中斷繳費...
11-02濱州市人社系統政務熱線辦理“兩降一提...
11-02人社政策問答——已領取基本養老金的,...
11-02濱州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組織赴膠東三...
11-02濱州市人社局開展12333熱線主題咨詢日活...
 
 
關于濱州網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隱私保護 | 法律聲明
地址:濱州市黃河五路338號 濱州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魯新網備案號:201554303
魯ICP備09072207號-3/違法不信息舉報中心/濱州網警/ 報警/ 網安備 371602020042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7120180038/ 視覺設計 濱州網設計工作室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郵箱: bzr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