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185-269),字休征,魏晉時期大臣,瑯琊臨沂人。王祥是著名孝子。其母薛氏早逝,其父續娶朱氏。《晉書》王祥傳載:“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灸,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以上三則故事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臥冰求鯉”“黃雀入幕”“風雨守柰”三大孝例,后來,王祥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祥曾經隱居在今濱城區王祥店村。舊《蒲臺縣志》有記載,該村就是因為王祥的隱居而得名,該村建有王祥廟。
后來,王祥帶著繼母和同父異母弟王覽,到廬江避難,他在那里隱居30余年,屢受邀請,一直不肯出來做官。三國魏黃初(220-226)年間,繼母去世,王祥盡孝后,始應徐州刺史呂虔邀請,任徐州別駕,負責處理民政事務。這時的王祥年近六旬,他本來堅辭不就,他的同父異母弟弟王覽力勸他出仕,又給他備好了車馬,他才應召。時徐州境內社會環境不寧,流賊、流寇不斷騷擾地方,他“率勵兵士,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他治理地方有政績,被舉為秀才,任溫縣令,再遷為大司農。
魏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公曹髦即帝位,王祥因參與定策之功,封為關內侯,拜光祿勛,轉任司隸校尉。次年,鎮東將軍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在壽春起兵反抗執掌朝政的司馬師,王祥隨司馬師討伐,因功遷太常,封萬歲亭侯。正元三年,曹髦下詔書恢復三代古制,在太學設“三老五更”,升王祥為三老。曹髦親臨太學舉行典禮,“祥南面幾杖,以師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陳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礪”,給予王祥極高的禮遇。
甘露五年(260年),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殺害魏帝曹髦。司馬昭又諉罪于成濟,將其誅殺并滅其族。王祥在朝臣舉哀時,邊哭邊說“老臣無狀”,并“涕淚交流,眾有愧色”。事后,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封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戶。
魏元帝曹奐咸熙元年(264年),司馬昭為晉王,“三公”皆往謁見,司徒何曾先到晉王府行跪拜禮。司空荀顗對王祥說:“晉王尊重,何侯已盡敬,我等亦要行拜禮。”王祥說:“相國確實尊貴,但他是魏國的宰相,我等是魏國的三公,公、王相差不過一階,哪有天子的三公輕率拜人的,那樣不但有損魏國的威望,也虧晉王之德。”到晉王府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作長揖。司馬昭對王祥說:“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王祥持正守節,贏得了司馬昭的敬重。
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進封王祥為睢陵公,拜太保。司馬炎稱帝之初,虛心納諫、廣求諍言,特派大臣登門向王祥咨詢施政的得失,以及施政的優先方向。因年老,王祥一再要求辭官,有官員勸說晉武帝司馬炎同意其辭官,遭到司馬炎的拒絕,說:“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遜讓,不從所執,此非有司所得議也。”王祥力辭,遂得批準以睢陵公回家養老,俸祿如舊,賞賜車馬、房屋以及大量的財物,朝中每遇有大事,便派人前去征詢,其位置同太保、太傅,更在三司之前。司馬炎詔書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雖以國公留居京邑,不宜復苦以朝請。其賜幾杖,不朝,大事皆諮訪之。賜安車駟馬,第一區,錢百萬,絹五百匹,床帳簟褥,以舍人六人為睢陵公舍人,置官騎二十人。以公子騎都尉肇為給事中,使常優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宇,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司馬炎對其恩寵有加,位極人臣。
泰始五年(269年),王祥病逝,享年85歲。臨終前,他告誡子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他遺囑死后不要張揚,喪事從簡,不許穿喪服,只穿平時的舊衣服下葬;皇上所賜金銀玉器,不得隨葬;不許用磚石造墓穴,不許起高墳頭;不許家人送葬,忌日只在家里祭奠。王祥留下5條立身之本:“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致哀,謚曰元。
王祥有5個兒子,分別是肇、夏、馥、烈、芬。長子王肇官至始平太守,其子俊,為太子舍人,封永世侯;王俊子王遐,官至郁林太守。王烈、王芬,二人均早年知名,二人同時亡,死前,王烈欲還葬舊土,王芬欲留葬京都洛陽。王祥流淚說:“不忘故鄉,仁也;不戀本土,達也。唯仁與達,吾二子有焉。”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