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川(1822-1895),字匯東,號梅溪,今濱城區中游村人。
游百川幼年喪父,家庭貧寒,自幼跟隨給人當傭人的母親在主人家生活。今濱城區山柳杜村的杜源是位教書先生。一天,杜源發現游百川在私塾窗外認真聽講。于是,杜源課間就同他聊天,發現他是可造之才。此后,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進行免費教育。游百川不負老師厚望,正直做人、扎實做學問,咸豐元年(1851年)考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進士,朝考成績優秀,入選翰林院。在翰林院中,游百川仍堅持認真學習,屢次考試均成績優異,晉升為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1867年),游百川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年晉升為掌福建道監察御史,成為執掌一方監察的主官。游百川曾經負責巡視東城,辦理過一些棘手的案件,得到上下好評。他還曾奉旨巡視西城,宗室的寬和、寬亮等多有不法行為,民憤極大,游百川不避權貴,奏請上司懲治他們,震動了朝野,尤為親貴所側目,一時有權勢的豪門貴族都收斂了自己的行為。
同治七年(1868年),游百川上疏建議嚴禁各省栽種罌粟,被皇上采納。他又上疏論內外官場積弊,主張嚴格執法。針對大清王朝官員貪腐成風、積弱積弊的社會狀況,游百川屢屢上疏,言辭激烈,但條理清晰,均得到皇帝的肯定和采納。
游百川的家鄉中游村本來在大清河之陽,土質肥沃。自從咸豐五年(1855年)夏天黃河從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之后,山東就成了黃河下游,游百川的家鄉也開始受到洪水的危害。大清河河道狹窄,容納不了黃河,河道淤積,十幾年間,河水逐漸溢出河床,山東沿河各州縣屢被水淹,民生凋敝。游百川擔任御史時,極力申請朝廷開挖河道、修筑堤壩、分水泄洪,并給予山東地方減免稅賦、發放救濟等優惠政策。
在是否堵口黃河的問題上,朝廷逐漸形成兩派意見,南方的官員主張從山東入海,而山東的官員則主張堵口,堅持仍從江蘇入海。河道總督文彬、山東巡撫丁寶楨等極力主張恢復從淮陰、徐州故道入海,同治皇帝舉棋不定,命朝廷重臣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游百川觀點持中,他認為不管南流北流,都要以民生為本,抓緊時間決策,不能久拖不決。然而,清朝財政困難,如何治理河道便一直拖了下來。官府不作為,沿河的百姓迫不得已,只好自己修筑村莊周圍的圍壩,俗稱“民堤”“民埝”。但是,這些圍壩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不僅斷斷續續而且質量較差,根本抵御不了洪水,經常垮壩。對此,游百川耿耿于懷,一直掛念。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皇太后結束垂簾,同治皇帝親政。為孝敬母親,使其頤養天年,同治決定重修圓明園,一時輿論沸騰,御史沈淮首先上疏諫阻。同治皇帝特別宣示孝養母親的意圖,并決定采取節儉辦事的原則,不鋪張浪費。游百川緊隨沈淮上疏,被同治皇帝召入皇宮嚴厲訓斥。游百川侃侃而談、毫不退避,以國家艱難為正題,正言申辯,連同治皇帝也感動,遂改變了重修圓明園的想法,他的正直之名更加轟動朝野。
光緒二年(1876年),游百川晉升給事中。不久,游百川的母親去世,他照例回鄉守制。光緒五年(1879年),游百川孝期滿,回京補授為湖南衡永郴桂兵備道。他發現衡州一帶鴉片流毒甚廣,染毒者極多,當即出告示嚴禁吸食,違者嚴辦,并命令制藥解毒。當地百姓無不稱贊。次年,游百川晉升為四川按察使。光緒七年(1881年),又被提拔為順天府尹。所到之處,他均以勤政、廉潔為人稱道。
光緒八年(1882年),游百川升任戶部倉場侍郎。是年秋天,黃河在歷城桃園決口,河水由濟陽入徒駭河,經商河、惠民、濱州、沾化入海。徒駭河北岸洪水漫溢,侵及陽信、海豐等縣,利津沿河村莊皆被水淹,死者難以統計。
光緒九年(1883年)夏季,黃河水漲溢,齊東、濟陽、惠民等縣皆被淹,山東全省黃河決口50余處,43縣被淹,淹死人口不可勝計,災民成群流落北京等地,苦不堪言。山東告急,慈禧召見大臣,要求大臣們保舉治黃能臣。于是,游百川上《應詔薦疆臣,吁懇簡調,冀救民災,并臚舉所知以資采納》的奏章,舉薦浙江巡撫陳士杰任山東巡撫,同時,游百川還舉薦了其他十余人。這是游百川圍繞黃河治理的第三次奏章,該奏章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年底,朝廷派游百川馳驛前赴山東查看情形,妥籌具奏。接到圣旨后,游百川不顧年高體弱,頂著凜冽的北風,冒著滿天的飛雪,立即出京,在德州過了春節。他騎馬從濟南溯河而上,到達河南銅瓦廂決口處,再順河而下,一直親自巡視到河口,詳細勘察兩岸情況。在惠民縣清河鎮時,這里離他的老家濱州中游村僅有30余里,可以見到村里的裊裊炊煙。他發現這里的民房倒塌很多,當即命令惠民縣知縣沈世銓立即清查戶口,發放救災銀兩。游百川忍住對故鄉的思念,馬不停蹄地沿河巡查。他到達利津縣,與山東巡撫陳士杰會合,一起由鐵門關乘船入海考察黃河入海口。游百川從海上回看黃河,再溯河而上,親臨所有的決口處,查勘每一處險工,督促各州縣地方官員賑濟災民,以工代賑堵復決口或修筑新的堤壩。他查看河防營,與河工和沿河百姓交流,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游百川不放心著名的惠民縣白龍灣險工,又折返白龍灣,在這里他又可以眺望家鄉中游村,可是他三過家門而未入。他與陳士杰親自走過黃河與徒駭河之間最狹窄的地帶,沿著徒駭河兩岸考察,白龍灣險工處的黃河離徒駭河最近處不足十里。他不僅要了解黃河,更要了解周邊的徒駭河、馬頰河。黃河與北邊的徒駭河、南邊的小清河是大致平行的河流,黃河南邊決口必沖入小清河,北邊決口必沖入徒駭河,所以,治理黃河就必須考慮小清河、徒駭河。
此次巡河,歷時兩個月,游百川繞著黃河奪大清河決口處至入海口,遍查兩岸,來回渡河七次,行程六千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游百川給朝廷上《遵旨察看黃河,謹將大概情形酌擬辦法事》。在奏章中,他飽含深情,歷數黃河決口危害的州縣,分析成災的原因,奏請朝廷緊急撥款撥糧對災民進行救濟。他提出了3條治理黃河的對策,一是疏通河道,二是分減黃流,三是修筑臨河堤。此外,他還奏請加修遙堤,這是游百川的創舉。在距離大壩十數里甚至幾十里外修遙堤,與大壩平行,遙遙相對,給了百姓心理上極大地安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游百川巡視黃河期間,京城糧倉盜竊、冒領、私運、虧空等弊端凸顯,皇帝急令游百川“即可回京”整頓倉務。回京后,游百川全力以赴投入到糧倉的整頓之中。光緒十四年(1888年)初,游百川患中風,下半年仍未痊愈,遂提交《奏為假期屆滿病仍未痊懇恩賞準開缺調理》,向皇帝請假開缺,光緒皇帝未予批準。游百川因疾病纏身,疏于管理,更加倉場積弊太深,各個糧倉事端頻發。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糧倉屢次被偷,皇帝再次下令“興廉、游百川嚴查”。光緒十六年(1890年),因米倉數量短缺,皇帝再次令“興廉、游百川嚴查”。在皇帝的壓力之下,游百川不得不帶病嚴查,查結一起,又發生一起。是年九月,興廉、游百川提交《祿米倉盤有虧短,謹將該倉監督參處,并自請議處》的奏折,承認糧倉虧空,監察失職,并自請處分。奏折中特別表明,游百川“現請病假未克”,是在帶病堅持工作。光緒十七年(1891年)初,都察院核查之后,向皇帝提交奏折,嚴厲地指責了興廉、游百川監管不力,光緒皇帝閱后大怒。隨后,吏部以失職的緣由將游百川免職。
游百川晚年思想守舊,反對修鐵路,認為是勞民傷財。他入選翰林院,儒學功底深厚,罷官回家后,先后被聘請主持濟南濼源書院、東昌府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年事已高,返回家鄉,不久病逝。
游百川自小跟隨老師杜源學習,他不忘師恩,對老師十分尊敬。每次路過老師的村莊,提前8里路就下轎步行。杜源字左泉,游百川有《哭杜左泉師》,“展卷淚盈巾”,表達了對老師的懷念,“不墜青云志,高風獨慕真。緣慳游宦日,愁老著書身。政論崇崔實,憂懷托杞人。稿遺長恨在,展卷淚盈巾。”
游百川長相英俊,有“山東銀娃娃”的美稱。他一生勤儉,墳墓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平掉,陪葬品極少。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直言。《清史稿》評論說:“游百川等阻修圓明園,謇謇負直諫名,良不虛也。”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