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近日,尹紅衛位于沾化區古城鎮南美對蝦養殖基地迎來了最后一個池塘的收獲,來自煙臺、濰坊等地的客商一早就停好運輸車、擺好蝦籠耐心地等在池邊了。
隨著尹紅衛“開捕”的“一聲令下”,12名拉網人員兵分兩面,從養蝦池北岸徐徐向南岸收網。這是一個占地10余畝的蝦池,眼看著蝦網越收越近、越趕越沉,水面上大蝦此起彼落用力躍出水面。網到岸邊,另有十幾名裝蝦人員便開始緊張有序地把一筐筐蝦抬到岸上稱重、裝車。
尹紅衛介紹,這個蝦池一共分5次下網,第一網收獲在2000多斤。去年這個養殖基地共收獲50000多斤,銷售收入100余萬元。
正在裝車的濰坊客商袁金海高興地說:“這邊蝦質量好、價格也公道,我們來這邊進貨不愁裝不起車來,到市場上也好賣。我們每年都從這里買2萬多斤。”
尹紅衛在2009年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通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從最初的20畝發展到了1100余畝,擁有陽信縣水落坡鎮、沾化區古城鎮等多個養殖基地,年產南美白對蝦和各種淡水魚200余噸。每年8月至10月初,是他的收蝦銷售旺季。他養的蝦個頭大,平均15只左右1斤,肉質緊致,深受市場青睞,60%以上都銷往青島、煙臺等地。
從最初對蝦養殖的“小白”,到取得今天的成效,尹紅衛經歷過失敗迷茫,遭遇過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難。2013年到2016年期間,因為盲目擴大養殖面積,尹洪衛虧損300余萬元。他說:“那時候,我沒有了再次創業資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但思來想去,總覺得不能就這樣放棄,不在淡水養殖行業中做出一點成績絕不能罷休!”
2017年,在政府和漁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尹紅衛申請到銀行貸款,成立了濱州萬豪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在陽信縣水落坡鎮承包池塘200余畝開始了二次創業。這一次,他深刻總結教訓,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堅持生態養殖理念,更加注重整體的規劃和技術支撐。他選定了優質正大蝦苗,并建設了蝦苗標料車間嘗試自己培育蝦苗;通過對漁業設施和養殖環境的升級改良,提升養殖尾水的回收利用率,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運用生物技術調控養殖水環境和病害防治,逐步建立起了南美白對蝦精養、魚蝦混養套養等多種高效生態養殖模式。
平時不善表達的尹紅衛一提起如何才能養好蝦便兩眼放光、侃侃而談。十幾年的用心研究總結,讓他練就了能憑肉眼和感覺就可以判斷什么地方適合養蝦、一個池子能出多少蝦的本領,從四、五月份播下蝦苗到收獲期,每個池子應投放多少餌料、蝦能長到多大,他都一清二楚。
有了一身對蝦養殖硬功夫的尹紅衛積極向周邊村民提供育種、養殖、銷售、技術于一體的綜合養殖服務,帶動養殖戶40余家,有效促進周邊漁業經濟的發展,年可提高養殖戶收入600余萬元。他熱心幫助養殖戶選擇水土條件最適養蝦的地方,避免他們遭受損失。今年春天,在他的指導下,濱城區三河湖鎮一養殖戶及時改變蝦池開發地址,杜絕了70萬元的風險投入。
2019年,萬豪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獲得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資質、獲批山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020年被正大集團指定為專用蝦苗標粗基地,尹紅衛擔任了陽信縣水產協會會長,被濱州市漁業協會授予:“養蝦能手”榮譽稱號。
如今,積累起一定資金的尹紅衛準備明年再擴大40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并考察上深加工項目。他說:“隨著人們飲食水平的不斷提升,對蝦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作為新時代的漁業人,自己將堅定信念,趁著年輕奮發有為,努力帶動更多農戶增收,為助力對蝦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